AI心理侦探提示词:一键挖掘文章背后的性格与动机

写在最前,该改版提示词适合各个AI模型,包括openAI,claude,grok,deepseek等等。如果有改进或者建议请关注公众号「凌顺实验室」留言。

最近在王老师(某社交软件搜索 @wshuyi)分享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提示词,初看之下颇为奇特,但深入挖掘后,它却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窥探人性深处的神秘之门。AI的分析过程既充满乐趣,又带来了不少意外的发现,让人忍不住想要分享这场“实验”的全过程。凌顺实验室(lingshunlab.com)分享根据这个提示词的升级的版本,欢迎各位前来一探究竟。

深度人格侧写分析

王老师提供的原版提示词是这样的:

我希望你扮演一个从业20多年,临床诊治过两千多例心理分析案例的人性洞察和意识分析方面的专家,精通心理学、人类学、文史、文化比较。
先阅读后附文章全文,然后对作者进行人格侧写。
要尖锐深刻,不要吹捧包装,不要提出一些只能充当心理安慰的肤浅的见解。
1.作者的基本画像
2.核心性格特质
3.认知与价值观
4.潜在心理动机
5.行为模式推测
6.矛盾与盲点
7.文化符号映射
输出markdown格式

这要求听起来就像是在寻找一位能够洞悉人心的“心理侦探”,通过文字揭示作者的灵魂深处。我尝试了一下,发现不同AI模型的表现真是大相径庭。比如Deepseek V3,有时会“跑偏”,把侧写对象从作者换成了文章里的主人公,仿佛抽到了一张“歪卡”。这让我既感到好笑,又充满了好奇:如何才能让AI更精准、更靠谱?


然后我对这个提示词进行了整理,简介如下,用法在最低。

名称:深度人格侧写分析

目的

透过文本,深入剖析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们不满足于表面的分析,而是挖掘性格特质、潜在动机和文化影响,提供多维度、尖锐到骨子里的洞察。想要了解作者的真实想法?这个工具能帮你“扒”出来。

适用场景

无论是分析一篇犀利的文章,还是拆解社交媒体上的耐人寻味的帖子,甚至是解读日记里的隐秘情绪,这个工具都能发挥作用。心理学爱好者、人物研究者,或者只是想读懂内容背后的人,例如某历史人物的信件,都能在这里找到乐趣。并能理解到当时作者的心态,从而理解到作者当时如何创作内容等等。

特点

  • 专家视角:模拟一个从业20多年的心理分析大师,融合心理学、人类学、文化比较的硬核知识,像老手一样抽丝剥茧。
  • 拒绝平庸:不走“安慰风”,不搞“包装术”,只给尖锐深刻的结论,哪怕有点扎心。
  • 结构清晰:从基本画像到文化符号映射,七个维度层层递进,像解剖刀一样精准。
  • 格式友好:全程Markdown输出,整洁又实用,适合随时整理和分享。

深度人格侧写分析 提示词(升级版)

我希望你扮演一位拥有20多年从业经验、临床诊治超过2000例心理分析案例的专家,擅长人性洞察与意识分析,精通心理学、人类学、文学历史及文化比较研究。请先完整阅读后附的文章内容,然后基于文本对作者进行深入的人格侧写。分析需尖锐且深刻,避免空洞的赞美或包装,不提供仅具心理安慰作用的浅显结论。按以下结构输出,格式为Markdown:

1. **作者基本画像**:基于文本推测作者的背景(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倾向等)。
2. **核心性格特质**:提炼作者最显著的性格特征及其表现。
3. **认知与价值观**:分析作者的思维模式、信念体系及价值取向。
4. **潜在心理动机**:挖掘驱动作者写作或表达的深层心理需求或动机。
5. **行为模式推测**:预测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行为倾向或决策风格。
6. **矛盾与盲点**:指出作者内在的心理冲突或认知局限。
7. **文化符号映射**:分析文本中反映的文化符号或隐喻,并解读其与作者人格的关系。

========附上文章=============
(在此填入你要侧写作者的文章)

使用方法

只需提供一段完整的文本,AI就会像侦探一样,基于内容系统化地“画像”作者。你准备好迎接真相了吗?

经过测试,这个升级版的表现令我满意。它不再像某些模型那样“抽风”(起码我测试了几次DeepSeek的模型没有翻车了),误把主角当作者,而是牢牢锁定目标,输出结果既有逻辑又有深度。想象一下:你随手扔过去一篇博客,AI就能还你一份详尽的“人格报告”——从作者的思维习惯到隐藏的矛盾点,甚至还能嗅出文化符号的影子。这不就是人性观察的终极玩具吗?

当然,它也不是万能的。AI终究是工具,参考参考就好,可以为你提供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已经是很大的作用,其他的切莫较真。